您的位置: 首页>足球快讯

中国足球市场化推进多年,为何与世界一流、亚洲一流差距越拉越大?

发布时间:2024-08-28 09:44:24点击:48栏目:足球快讯

后卫的三次低级失误“助攻”对手进了三个球,伊朗队愉快地接受了中国男足送上的三份大礼。

事实证明,即便是高价聘请的意大利名帅里皮,也无力应对中国足球这个巨坑。

以前中国足球没钱的时候,我们只是险胜伊朗队,没想到现在中国足球有钱了,结果却是惨败给伊朗队。

为什么中国足球推进市场化这么多年,我们足球产业GDP日益增长,为什么中国足球水平与世界、亚洲顶尖水平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什么时候起,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中国足球之所以搞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市场化——仿佛只要行政不干预足球市场,赌球丑闻不干扰足球市场,中国球员就能立刻拼搏、竭尽全力治理,中国足球就能立刻跻身亚洲前列,华丽回归,光荣挺进世界杯。

这种统一、庸俗、千篇一律的市场化全能论盛行于各大媒体,却实际上模糊了中国足球问题的真正根源。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不存在“真正的市场化足球”。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市场化足球”?世界上哪有完全没有行政干预、没有赌球、没有腐败、没有权钱交易潜规则的市场化足球和职业足球?

四届世界杯冠军意大利,曾深陷国内联赛“电话门”事件中国和伊朗足球比赛,多支顶级球队卷入其中;前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法国足协、阿根廷足协、克罗地亚足协都曾被曝出腐败丑闻——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足球环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经济丑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足球强国。可见,一个国家的足球市场环境是否纯净,并不是足球水平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有人说,中国足球商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起步太晚,所以中国足球水平落后——这个结论也很值得商榷——中国的甲A联赛始于1989年,日本的职业足球联赛始于1993年,伊朗的地方足球联赛直到2001年才开始……但日本、伊朗一直牢牢占据着亚洲足球的顶尖位置。显然,把这些国家在足球上的相对成功强行归结为“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高”,未免牵强附会,刻板印象。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只要机制到位,就能选拔出最优秀的足球人才——这种想法也是痴心妄想。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对足球的行政干预和限制较少,但其世界足球排名却低于中国国家队。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理所当然地得出“市场化”会带来“足球水平发达”的结论。那些被称为“足球王国”的国家,或许是因为种族禀赋优越、足球文化浓厚、国民营养良好、踢球精力充沛、青训选拔体系相对完善,甚至归化球员众多……它们从来都不是靠着单一因素取得成功的。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乒乓球、羽毛球之所以高,是因为市场化程度不够,欧美国家不打,所以中国选手最厉害。但是足球、网球等运动,市场化程度高,欧美国家的人都喜欢打,中国人就没有优势了……

这些描述其实都是“把因果放在结果之前”——因为很多时候,一项运动的市场化往往是由该运动的领先国家来积极推动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伊朗足球比赛,你得先在这项运动中占据高位,然后再积极推动这项运动的市场化——乒乓球、羽毛球是由中国、马来西亚等“优势国家”推动的;足球、网球是由欧美等“优势国家”推动的。财力优势明显的发达国家,在推动市场化的效率上,显然有着先天优势。因此,足球、网球更能吸引到更多的资本和关注,更能营造出更优越的市场化、职业化氛围。

“踢得好的国家(比如早期的英国、意大利)积极推进足球市场化”这个说法没错;但“我积极推进足球市场化,我踢得好的国家”这个说法未必正确。有钱人有钱,就喜欢买爱马仕、古驰,穷人掏空腰包买爱马仕,也能致富吗?

还有一点,并不是“外国人不打羽毛球、乒乓球”,相反,这些小球运动起源于欧洲。正是因为欧洲人在长期的小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而更胜于在灵活性、灵巧性上更具优势的亚洲人——这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些“欧洲人看不起小球,不喜欢打小球”之类的自嘲论调,也都是自嘲。

另外,我们要明白一点——市场化的最终追求是盈利。中国足球的市场化从来就不是以拯救中国足球为宏伟目标,而是想借足球这个媒介获取最大的资本和收益。如果好的结果能带来收益,那么市场就会朝着追求好结果的方向挥动接力棒。如果坏的结果能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市场就一定会向亏损倾斜。

前些年,不少球迷质疑中国球员是不是在赌球,连XX队都敢输。如果这个怀疑属实,那只能说明,在如今的足球市场,球员输球获利是有客观渠道的,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趋利避害的人类,总是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更容易赚钱的路子。其实,即便放眼全球,足球比赛中“假球”、“赌球”的传闻从未停止,但足球强国依旧强,弱国依旧弱。足球水平的排名,并不与体育道德的高低成正比。

此外,中国足球如今处于“亚洲二流”的水平,虽然与中国球迷的期待相去甚远,但这极有可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个很残酷的结论是,中国足球只不过是回归了它应有的位置而已。在中国人的体力、体能和技术能力都处于高对抗状态的情况下(看看国家队球员十几米外就把球停住),能踢亚洲二流水平,恐怕是最无奈也是最合理的结果。足球虽然是“世界第一运动”,但如果中国人真的不擅长这项运动,就没必要逆天改命,也没必要把巨额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这项黄种人天生就处于劣势的运动上。正如郑智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足球有自己的规则,需要身体,需要体力。”

还有观点认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制不好,才导致足球人才后继无人。因此,要想拯救中国足球,必须借鉴日本青训的经验,从小抓起——这当然不无道理,但也要明确中国和伊朗足球比赛,“重青”本身也是“反市场”的。因为青训本身就是一个沉没成本巨大、见效极其缓慢的事情,成本风险和损失风险远大于预期收益。这种带有“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色彩的青训选拔和培养工作,恰恰很难通过自发的市场调节机制来完成。

也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喜欢足球?为什么中国人口众多,但踢足球的注册球员和青少年却如此之少?这恰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很多人只注意到市场在配置优质资源方面的力量,只知道竞争可以促成“强强联合”,却没有注意到市场机制也会很快淘汰“弱势项目”——在中国,“足球”无疑是一项弱势运动。在孩子家长眼中,踢足球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未来远不及其他运动,或者通过高考培养文化主体,所以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离开足球——这种人才流动的归宿,显然也是一种“市场选择”。

当然,我并不完全反对足球市场化、职业化,热爱足球、有足球天赋的球员加入国际联赛、效力欧洲球队、向世界级球员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对一味喊“市场化万能”口号、把一切失败和不足简单归咎于“缺乏市场化”的幼稚论调持谨慎态度。中国足球要崛起,市场就市场,青训就青训,规划就规划。这些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没有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灵丹妙药。

首页 足球 篮球 录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