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篮球快讯

张卫平:接球技术是成为优秀得分手的先决条件

发布时间:2024-10-18 09:53:03点击:13栏目:篮球快讯

他在球场上的使命非常明确,那就是尽全力得分。只要他接到球,无论他使用什么技术动作,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球投进篮筐。张卫平果然不负众望,每场比赛轻松拿下20分、30分。

我曾经问过张教练,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得分手,最应该练习哪一个技术动作。张教练的回答颇出人意料。

他说:“最重要的是练习你的接球技术。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对抗激烈。队友传出的球可能会让你不舒服。有时传球很高,有时传球很慢。”接球能力低,也许是向左,也许是向右,如果接球能力不好,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进攻动作。球是成为一名优秀得分手的先决条件,投篮和突破等技巧都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能接住球,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张卫平的见解确实颇有见地。他之所以能轻松拿下30、40分,和他超强的接球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队友传给他的球有多么困难,他总能稳稳接住,保证传接球不出现失误。而且他不仅能很好地接球,而且总能将队友的传球转化为进球。他的队友越来越愿意把球传给他,不断地给他送炮弹。

我收集了一些20世纪70年代的报刊,白纸黑字地记录了以下数据:

1977年6月27日,在与墨西哥大学队的友谊赛中,他得到22分。

1978年12月12日,在曼谷亚运会上,他对阵科威特国家队拿下全队最高的17分。

1979年12月3日中国篮球队员10号是谁,在名古屋举行的亚洲男篮锦标赛小组赛中,他对阵印度队拿下全场最高的26分。

1979年12月10日,在名古屋举行的亚洲男篮锦标赛决赛中,他对阵菲律宾队拿下全场最高的29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篮球比赛中并不存在“三分球”规则。张卫平的得分是靠篮下的两分球和罚球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另外,当时的进攻时间限制是30秒,不像现在只有24秒,攻防节奏慢了很多,一场比赛的进攻回合数也比现在少了很多。综合起来,当时的得分价值远大于如今三分横行的“小球”时代。

韩国队是中国男篮在亚洲的老对手。除了1974年亚运会加时仅一秒落败外,张卫平从未输给过他们。他曾经击败过他们一次,一口气连赢了十场。几场比赛。每场比赛他都在篮下掀起波澜,场均至少得到20分。最终,他只是给韩国队蒙上了心理阴影。

1979年,八一队赴利比亚参加世界陆军篮球锦标赛。队伍一到,韩国玩家就过来刺探军情。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张卫平在吗?”事实上,张卫平是北京队的球员,并不在八军。他在一线队,但韩国球员太害怕他的力量了。当他们看到中国队时,就问他来不来。

(20世纪70年代主要报纸)

久而久之,亚洲对手给张卫平起了“篮魔术师”的绰号,这意味着只要他到了篮下,无论他用什么姿势投篮,总能像魔术一样将球送入篮筐。据可查证的报纸记载,这个绰号最早来自新加坡男篮运动员陈世佳。

1977年底,中国男篮访问新加坡。新加坡队发现中国男篮的首发阵容中有一个4号位。他个子不高,但却在场上打第二中锋的位置。新加坡球员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个4号放在眼里,但是比赛一开始,这个4号居然就展现出了他的神通。即使禁区里有上千人,他依然像是身处无人之地。最终,全场单独得分超过了30分。这位身穿4号球衣的“迷你”第二中锋就是张卫平。在赛后举行的宴会上,新加坡队队员陈世佳对张卫平竖起了大拇指:“你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当球到你手上的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不知怎么就进去了!”

众所周知,NBA中有“魔术师”约翰逊。他曾与20世纪80年代的“大鸟”伯德并驾齐驱,如今他已成为湖人队新任总裁。约翰逊1980年进入NBA,“魔术师”的绰号来得更晚。张卫平早在1977年就有“篮魔术师”的绰号。

后来亚洲的对手都知道,中国男篮有一个小四号大前锋,打得那么厉害,以至于1979年打日本亚锦赛的时候,张卫平明显换了六号,而四号大前锋也被张卫平换成了六号。 4号给了八一队的吴心水。当地报纸仍然在显着位置写着“中国男篮四号张卫平”。

张卫平凭借精湛的篮下得分能力、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身体素质,帮助中国男篮重新夺回了亚洲的统治地位,并于1975年、1977年、1979年连续三届夺得亚洲男篮冠军,实现了“三连冠”。连续夺冠”,还在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男篮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在比赛中被评为“亚洲最佳前锋”。

(1975年中国篮球队员10号是谁,张卫平在北京队已经十年了。

培训笔记还是认真写的。

这就是真正的“做你所做的,爱你所做的”)

(1975年张卫平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类似的证书可以填满家里的墙)

【张卫平自传】

1975年在泰国曼谷,我们中国男篮首次参加亚锦赛。当时我们对亚洲的情况了解不多。

那年全国联赛,八一队第一,北京队第二,所以国家队组建时,八一队选了4名球员,北京队选了4名球员,其他地方队都多选了4名球员。我记得另外四名本土队员还有上海的张大伟、湖南的张建设、湖北的袁展宏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韩国踢球。经过一番厮杀,韩国队眼见自己落后了,快要输了,于是就开始打人了。黑虎挖出了他的心脏,一记上勾拳打在了张大伟的腹部,让他胃部痉挛。他当场就休克了,不省人事,就直接被抬了出去。我们别再这样了,上去战斗吧。钱教练上来把大家压住,说我们要赢。当你和他打架的时候,你的情绪会发生变化,你的头脑会发热,你在场上的动作会变得畸形,球也会丢掉。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赢下这场比赛。我们都知道,胜利是第一要务,不能玩弄情绪。

后来我们对阵韩国也是这样踢的。这就是韩国的战略。这就是他们的游戏策略。如果他领先的话,他永远不会战斗。他会正常地配合你的每一步动作。每次你落后了,就会有小动作、打架、戏弄你,还有各种破坏性的动作。从那时起,钱主任就压住了我们,我们也明白了韩国队的这个特点。这就是钱主任厉害的地方。他立即揭穿了韩国的这一伎俩。韩国对我们用了这么多年这一招,但根本没有效果。

回国后,钱教练让我和张建设把冠军奖杯抬了出去。那个奖杯差不多有半人高了,快到我胸口了,很大。出了机场走出去,我和建设举着奖杯走在前面。毕竟我们赢得了冠军,感到很高兴。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在亚锦赛上第一次夺冠。那也是我们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我们抗议国际奥委会非法承认台湾蒋介石体育组织,最终没有去。亚锦赛第二名日本队代替我们前往蒙特利尔。

日本队在亚锦赛上获得第二名。如果我们不参加奥运会,他会有机会。他们觉得自己丢了脸,必须想办法告诉世界,我们虽然是替补,但我们有能力,我们不比中国队差。如果他击败我们,他就能参加蒙特利尔奥运会。亚锦赛结束后,他们又邀请我们去日本打比赛,并用裁判对我们进行了处罚。

当时以北京队为主力,补充了张大伟、张建设等几名本土队员。被外界称为“北京补强队”。到了日本,我就被裁判罚得不能打了,最后一场比赛我也没有赢。女篮也去了,不过当时没能战胜日本。苏联第一,日本第二。就连当时的美国也无法击败他们。最终,男女篮均前往日本,共打了15场比赛,未尝一胜,战绩为0胜15负。

【张卫平自我报告结束】

(1975年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后,

他和队友黄品吉一边表演特技,一边与奖杯合影。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中国男篮首次参加亚锦赛。这次冠军对于中国篮球来说意义重大。随后黄品杰在微博上讲述了这次亚锦赛的故事。他说:

最惊心动魄的是,韩国队输球后气得不行,最后使出惯用的肮脏伎俩,一拳打在了张大伟的肚子上。当地华人华侨立即拒绝,并将手中的矿泉水瓶像冰雹一样扔向韩国队。后来听说有华侨竟然掏出枪,准备向殴打张大伟的韩国选手开枪。幸好被保安及时拦住了……比赛前,我的腰部旧伤又复发了。这是服用泼尼松和麻醉剂后才发生的。在球场上。比赛结束后,麻醉作用过去了,我痛得腰都直不起来。最后,我在来自湖北的高年级同学李树钊和年轻的低年级同学袁展宏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然而,爬上去之后我连奖杯都拿不住了。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12个壮士都哭了,我们一起唱起了《祖国颂》……

我曾经问过张教练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打球风格最像哪位NBA球星?”

他想了想,回答我:“这更像是巴克利,他身高不够,打不了第二中锋。他喜欢打篮下的球,不太擅长从外线打球。但有一件事是,我比他更早打球,而且他还没有进入NBA,而且我和他不同,他的膝盖受伤了,乔丹的教练格罗弗就让他留下来。我离开篮球,但他二话不说就把它接过来了,我一瘸一拐地拿着篮球,用我没有受伤的腿单腿起飞,连续扣了十个篮子,我通过刻苦训练做到了。自然条件并不突出。”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和国内的同龄人相比,我的身体确实不错,主要是在力量上有绝对的优势。就算是和欧美那些四号位竞争,身高上会有所欠缺,但力量上会更好,只要不吃亏,只要打到篮下,我的进攻力就越能依靠。我知道,如果我不能依靠人,我就只能把球传出去。”

(很巧的是,很多年后它成了一本书,

张导和巴克利均担任解说)

除了力量之外,“背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张主任表示,具体到篮球这项运动中,内线球员的“背部敏感度”普遍强于外线球员,因为内线球员有更多的背攻机会,需要利用背部靠人,随时从他们的背后穿过。感知防守者的位置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它或失去它”。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刺铅笔”的小故事:“后来我到体育学院学习,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横举两支铅笔,同时刺运动员的背部。我问他有多少支铅笔。”有,他说两个,好吧,把两支铅笔保持水平,同时缩小一点,问他还有多少,他说两个,继续缩小到一定范围,外面的球员就会。认为它们只是一根铅笔,而里面的玩家仍然可以看出有两支铅笔,越来越近,最后也可以看出有两支铅笔。 (没有一个)这个人的背很敏感,两根铅笔几乎是连在一起的,我仍然能感觉到它们有两个,不是因为我天生就有,而是因为我一直都有。玩了很多年的背,我变得越来越敏感。”

我又问他:“除了1974年当替补之外,后来你在国家队也踢过替补吗?”他说:“1975年的时候你还是替补,但是打得越多,出场的时间就越多,一直到1977年左右,他就是绝对的主力了。从那时起,除了1979年的亚锦赛,那届是男女混合比赛。”国家队以八一队为队,他是主力,只要上场,他基本上每场比赛都会打40分钟,除非犯规五次,否则一般不会被替换下场。”

我听了有点惊讶,就问他:“每场比赛打40分钟……你有没有因为表现不好而被教练换下的经历?”他简单地回答:“没有,每场比赛都打40分钟。”我半信半疑:“一般运动员打球难免会有起伏,你这场比赛打了40分钟,听起来有点神秘。”他笑道:“我不是吹牛,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后来和他接触多了,了解了张导的脾气之后,我终于想通了。对于顶尖运动员来说,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都比较稳定。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这两个层面的波动,比如今天射准,明天射不准,或者今天跑得快,明天跑得慢。真正决定运动员状态盛衰的是他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如果你在场上总是思虑周全、患得患失,你的表现当然很容易出现波动。

张主任恰好是一个神经很大的人。他根本不假装什么。换句话说,他“心胸很大”。心理出现波动。如果能力和心理保持稳定,场上的表现也会相应稳定。当然,教练不会更换这样的球员。

有一天,我问张教练:“打了这么多年篮球,你觉得哪个对手最难对付?”他的回答很坚决:“不,我不怕和任何人交手,篮球靠的就是硬实力,如果实力不行的话中国篮球队员10号是谁,到了球场上我们就不得不暴露自己的秘密了。别看,我们的国家那个时候我们去打国际比赛的时候,别人都比我们有钱,但是当我们打棒球的时候,像科威特、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看到我们的时候都惊呆了。觉得穷就是低人一等,一点也不,因为不管你多有钱,一上台我们就会毁了你!”

《很有道理:张卫平传》

第10章结束

如果您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

首页 足球 篮球 录像 资讯